放燈火、吃元宵,這樣的傳統風俗,與外來宗教文化習俗分不開,這是一般人始料未及的。
東漢明帝喜歡佛法,派人到西天取經,明帝永平十年(西元67年)蔡從印度求得佛法歸來,告訴皇帝,摩揭陀國每逢正月十五月明之夜參佛禮神,於是,明帝下令每年正月十五在宮中和寺院燃燈表佛,場面盛大,吸引無數百姓前來觀賞。
為什麼要吃湯圓呢?因為明帝禮佛之前,主張素食,過去元宵夜食用的酒與肉都替換成湯圓之類的麵食。另外,當時的宮廷與寺院為了使更多的百姓成為佛教信眾,可以施捨以湯圓,這樣的美食後來成為各家各戶元宵節的標誌性食物。
在印度,無論是印度教還是佛教,燈火都具有特殊意義,它是智慧與光明的象徵。天上一圓明月,地下萬盞燈火,它使帝王之城顯得極富詩情畫意,當代人可能不能領會這兩個夜晚對京城人的特殊意義,它不僅意味著集會與歡樂,意味著參與與體驗,還意味著極其珍貴的“自由”。自漢至唐,京城之夜都實行宵禁,住在城坊中的百姓,不得外出,只有巡夜的兵士在街道巡邏。所以也可以說,古代中國人的都市夜生活,只有這麼一個元宵節了。與其他文明國家相比,中國古代城市人可以說是最受禁錮的了,如果夜晚不能外出,怎麼會有唐詩“長安一片月,萬戶杵衣聲”這樣的詩句呢?當時的人應該是在河中洗衣服,夜晚還是應該有一定的外出自由的。
因為是新春第一月,這樣的夜晚裏講經說道更具象徵意義,所以高僧多選擇在上元日佈道講經,提示世人外在的虛幻和不真,給出生命和人生的真諦。
上元夜是世俗歡樂之夜,但高僧對世人碌碌之歡總是充滿悲憫之心,甚至我們可以看到後來紅樓夢中的那種蒼涼情境:上元節上堂雲:夜來燈燭熒煌,多少眾生徹曉忙,究竟不知燈是火,昧卻靈台一點光。
保命寶貴安康,長命百歲,助平安幸福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