用戶名:
   密  碼: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 用戶注冊!    忘記密碼?
 
 當前位置:首頁 - 新聞動態 - 佛道知識
 
佛教在當代弘揚中的思考
 
發布時間:2012.04.07 新聞來源:華興行(神香)實業有限公司官方网站-風水用品-風水產品-風水大師-風水資料 瀏覽次數:
 

        人生佛教的弘揚,為佛教在當代的健康發展注入了活力,也為佛教在社會的推廣普及拓展了道路。但在實踐過程中,也存在一些問題。主要表現為膚淺化的傾向,使人生佛教有演變為人乘佛教的趨勢。 

  佛教修行分為五乘,即人乘、天乘、聲聞乘、緣覺乘、菩薩乘。五乘又匯歸為三士道,以人、天乘為下士道,聲聞、緣覺乘為中士道,菩薩乘為上士道。人生佛教立足於人乘而直達菩薩乘,太虛大師總結為:“仰止唯佛陀,完成在人格。人成即佛成,是名真現實。”

  因此,人生佛教在弘揚中主要偏向人天善行及菩薩利他行,重視五戒十善和六度四攝。從表面來看,人天善行和菩薩利他行有著類似的道德專案。儘管在深度及廣度上截然不同,但一般人很難作出區分。比如,菩薩的利樂有情和世間的救濟貧困有何區別?菩薩的莊嚴國土和世間的改善社會有何區別?若不具備正知正見,很可能將人天乘等同于菩薩行。 

  人天善行包括兩方面,一是自利,以佛法智慧正確處理財富、家庭等問題,以此改善人生;一是利他,包括樂善好施、熱心公益事業等等,以此造福社會。但這些善行都是建立在凡夫心的基礎上,當改善出現成效之後,凡夫心可能又會因此產生貪著。即使做得再多,也往往是在成就凡夫心,甚至走向追名逐利的誤區。因為凡夫心是有我的,有我就會有障礙。

  菩薩行與人天善法的不共之處,就在於出離心、菩提心、空性見。唯有建立在這一基礎上的善行,才能昇華為無上菩提的資糧。出離,是出離六道、出離輪回。某些人以為,菩薩不可厭離世間,無須出離六道。《菩提道次第略論》專門批駁了這一觀點,論曰:“經謂菩薩于世間不應怖畏之義者,非謂於業惑所制,而流轉三有之生老病死等苦,不應出離。蓋謂菩薩悲願自在,為益有情,而於三有受生,不應怖畏也。夫以惑業所制,流轉世間,為眾苦所逼者,自利猶且未能,況雲利他者哉。此乃一切衰損之門,菩薩較諸小乘尤應厭離而滅除之。而于悲願自在,受生世間,則應歡喜焉。”可見,菩薩比聲聞之出離心更切,只是不忍一人出離,而發心救度一切眾生出離。 

  在人生佛教的弘揚中,不少問題都是因忽略出離心所致。佛法中,雖有從人乘直至菩薩乘的修行理路。問題在於,沒有出世的超然,從出世到入世的界限就很容易模糊。人生佛教之所以強調入世,主要是針對禪者和淨土行者的出世傾向而言。但在入世過程中,把握不好,就會走入世俗化的誤區。凡夫難免有世俗需求,儘管出家了,未成就前還是凡夫。我們都生活在世間,若無出離心為基礎,和世人的入世有什麼區別呢?所以,佛教提倡“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業”,這一點非常重要。作為出家人,應以持戒、修定培養堅定的道心和宗教情操。如此,才堪能擔當入世度化眾生的神聖使命。 

  其次,人生佛教比較重視對現實的關懷,但若缺乏菩提心及大乘的性空見,對問題的思考勢必無法深入,流于心靈感悟式的泛泛而談,缺乏實際力用。而不少學佛者也未明瞭人生佛教的深意,將其理解為富有宗教情操的人生態度,以為在生活中增加一點佛法氣息便算修行了,無疑是本末倒置。還有一種傾向,則是將佛法與世間善法混為一談,一味提倡方便和圓融,使佛法喪失了自身特有的內涵。如此種種,最終使佛教走向世俗化。 

  評說人生佛教,不是為了批判,而是為了使其得到昇華。人生佛教的提出,對佛教在當代的弘揚功不可沒。在有著儒家文化背景的中國社會,佛教歷來因出世而被社會民眾所抵觸。當年,梁漱溟先生所以由佛入儒,便是感于佛教與現實脫軌,無法解決“此時、此地、此人”的問題。事實上,大乘佛教所提倡的菩薩道精神,有著深厚的悲心和恢宏的願力。“眾生無邊誓願度,煩惱無盡誓願斷,法門無量誓願學,佛道無上誓願成。”這是何等寬廣的濟世情懷,又是何等積極的人生態度! 

  人生佛教所提倡的人本精神和社會關懷,是契理契機的。關鍵是在弘揚中,必須立足於出離心、菩提心、空性見,由人天善行上升至菩薩乘,自利利他,最終圓成無上佛果。

 

 
首頁| 新聞動態|企業簡介|企業文化|企業榮譽|產品展示|服務指南|產品預購|會員中心|聯系我們|領導致辭
Copyright 2005-2024 華興行(神香)實業有限公司版權所有  51.YES統計   備案: